6:24 此後,亞蘭王便哈達聚集他的全軍,上來圍困撒瑪利亞。
6:25 於是撒瑪利亞被圍困,有饑荒,甚至一個驢頭值銀八十〔舍客勒〕,二升鴿子糞值銀五〔舍客勒〕。
6:26 一日,以色列王在城上經過,有一個婦人向他呼叫,說:“我主,我王 啊!求你幫助。”
6:27 王說:“耶和華不幫助你,我從何處幫助你?是從禾場,是從酒醡呢?”
6:28 王問婦人說:“你有甚麼苦處?”她回答說:“這婦人對我說:‘將你的兒子 取來,我們今日可以吃,明日可以吃我的兒子。’
6:29 我們就煮了我的兒子吃了。次日我對她說:‘要將你的兒子取來,我們可以吃。’她卻將她的兒子藏起來了。”
6:30 王聽見婦人的話,就撕裂衣服。(王在城上經過)百姓看見王貼身穿著麻衣。
6:31 王說:“我今日若容沙法的兒子以利沙的頭仍在他項上,願 神重重的降罰與我!”
在《列王紀下》第六章紀載了先知以利沙時,亞蘭軍隊的兩次圍城,第一次的多坍圍城,以利沙向耶和華禱告,神使亞蘭人眼目昏迷走到了撒瑪利亞城,解除了圍城危機(六13-19);第二次亞蘭王圍困撒瑪利亞城,導致城中嚴重的饑荒,在第六章24到29節中,講述了一件圍城時的人倫悲劇。
因為圍城,撒瑪利亞城中的人,遭逢極大的危難,當時一個月的工資約一舍客勒(參《舊約聖經背景註釋》p552),然而連不潔的驢頭與鴿子糞都要值八十舍客勒和五舍客勒,甚至出現如同《申命記》二十八53節:「你在仇敵為困窘迫之中,必吃你本身所生的,就是耶和華神所賜給你的兒女之肉。」這樣的悲慘景況(參《申命記》二十八53-57) 這是因為以色列王帶領整個國家悖逆離開了神。以色列王在危難中反映出的態度,是沒有對神的信靠與逃避當盡的責任。
當以色列王聽見一位婦人的求助呼叫時,王第一個反應竟是「耶和華不幫助你,我從何處幫助你?」不先聆聽子民的困境,而先將責任歸到神的身上。當婦人敘述吞食骨肉的慘劇時,以色列王竟遷怒以利沙(《王下》六31)。不尋求不信靠耶和華,只有推卸責任在旁人身上,沒有悔改,因而也就沒有拯救。
身為基督徒,對神的信靠,是我們與神之所以能建立關係的根本。當一切順遂時,信靠神相對是較容易的。然而,危難中的信靠,不是憑藉著我們有多堅強的信念,而是相信在苦難之上、在我們自身以外,有一位比我們更大的神。危難中的信靠,是交託自己在祂更高的旨意上,知道即使身處黑暗中,憑著全心的信靠,主就在我們身旁,祂必帶領我們前行,「我雖行過死蔭的幽谷,也不怕遭害;因為祢與我同在」 (《詩篇》二十三4a)
默想:
當面臨艱困處境與挑戰時,我們通常會有什麼樣的反映與做法,最先尋求的是什麼樣的幫助?思考是什麼因素會阻擋我們信靠主?向主禱告,求主幫助我們
更深地倚靠祂,更敏銳順服於祂的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