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保羅期待及非期待中的旅程,有學者稱這是保羅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的旅程。為什麼是保羅所期待?因為他一直希望有機會到羅馬傳福音,神應允他的祈求,讓他有機會去羅馬;但為什麼又是非期待,因為他沒有想到會是以一個囚犯的身份,被押解到羅馬。
作者路加在這旅程裏,以不同於往常的寫作方式,如同寫航海日誌般,巨細靡遺詳述,記載這期間發生的所有事情。例如:搭了兩艘船(分別從亞大米田及亞歷山大出發的船,他們在「每拉」換船繼續前往義大利);停靠或經過的各港口(起始站為該撒利亞、西頓、基利家、每拉、革尼土、佳澳、拉西亞…);渡海的時間(雖然沒有真正寫出那一個月份,但路加說「已經過了禁食的節期」,推算應該已過了贖罪日,大約是那年的十月);航行的領隊(百夫長猶流)、與保羅同行的同伴(路加及帖撒羅尼迦人亞里達古)…等。
雖然保羅是囚犯的身份,但百夫長猶流「寬待」他,當船在西頓靠岸時,還准許他們下船接受朋友的款待。或許這位百夫長知道保羅其實是無罪的,並且也是一位羅馬公民,因此特別禮遇保羅。
這趟旅程非常不順遂,因為已進入了地中海型氣候不利航行的季節,故第三天起就遇到逆風。當時應該吹西風,而他們正好向著西方的義大利前行。對於航海設備不佳、沒有引擎馬達的船,要逆著風前行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所以船是「貼著」海岸及背著塞浦路斯島航行,因此船走得非常慢,路加形容「十分艱難」,直到佳澳城。
此時,保羅雖建議大家想想是否仍要繼續航行,但是勸告的意味不小,他說:「諸位,我看這次航行,不但貨物和船要受損傷,大遭破壞,連我們的性命也難保」。可是船長和船主卻與保羅不同調,不意外地,隊長該猶聽信了「專業人士」的建議,選擇繼續往前行。
這時的保羅正處於多重困難中:成為囚犯、遇到風阻、不被信任。試想如果我們身在這樣的環境中,我們會有什麼反應?這段經文並沒有描述保羅當時的心情,但從哥林多後書11章16~33節可以稍稍體會他的感受:他被看為愚妄人,以他的本性,他不願意被如此對待,可是若為神的緣故,他仍選擇忍耐、勇敢面對。雖然經歷許多的危難:受鞭打、遭船難、遇到各樣的危險…。他甚至說「有誰軟弱,我不軟弱呢?有誰跌倒,我不焦急呢?」
對我們而言,有時是否曾有「時不我予」的想法?似乎在職場或學校裏,明明有好的想法,卻偏不被人接受;有好品格,但無法得著好機會,有可能因此陷入自憐的狀況。但從後來的經文,可以看見保羅立下一個好榜樣,他沒有因為人的不信任而抱怨、生氣,反而不斷的尋找機會搭救全船的人。一個真正信靠主的人,不輕易被環境打倒,乃是深知「主是我的山寨、我的倚靠、我隨時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