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伯記》36:1-33|苦難中的開通
人看見神的偉大,願意回轉,神一定給這個人機會。
神的偉大、超越,無可測度,於是人的人生遭遇在這一位偉大的神面前,一切遭遇都有目的的,這個目的是讓人更認識神,有一個教育的目的的。
人看見神的偉大,願意回轉,神一定給這個人機會。
神的偉大、超越,無可測度,於是人的人生遭遇在這一位偉大的神面前,一切遭遇都有目的的,這個目的是讓人更認識神,有一個教育的目的的。
在苦難中,旁觀者和當事人的看法常常是不一樣。旁觀者有旁觀者的角度,提供給受苦的約伯;在苦難中的約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以利戶的三個觀點:第一個、神會鑒察,當神鑒察的時候,其實人是無可遮蓋和躲藏的;第二個,神會審判,當神審判的時候,人也無法抵擋的;第三個,神掌權,因為神掌權,所以人就只能順服了。
以利戶兩次提到「神不會做惡,神不會行惡」,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啊?因為約伯一直說自己是公義的,那麼遭受到神的處罰,所以他要去尋找神,跟神面對面來對質。以利戶兩次提到「神不會做惡,神不會行惡」,為什麼要強調這一點啊?因為約伯一直說自己是公義的,那麼遭受到神的處罰,所以他要去尋找神,跟神面對面來對質。
以利戶說神不只一次、兩次,神的不斷的想跟人家溝通的,溝通的方式,有的時候是公開的,有時候是隱密的,譬如你在睡覺的時候給你看見異夢啊等等,重點是神樂意與人溝通。為的是要拯救人回來。
那時有布西人蘭族巴拉迦的兒子以利戶向約伯發怒;因約伯自以為義,不以神為義。他又向約伯的三個朋友發怒;因為他們想不出回答的話來,仍以約伯為有罪。以利戶要與約伯說話,就等候他們,因為他們比自己年老。以利戶見這三個人口中無話回答,就怒氣發作。
敬畏主是落實在生活中的,敬畏主不是一個口號,敬畏主是一個行動。約伯舉出很多行動,反省很多行動,也在這許多行動上,在主的面前立下一個志願。
約伯有沒有虧欠人,約伯覺得自己公義,但是他要聽全能主的回答,到底我是不是公義的。從全能主的角度來看,我能夠稱為是公義的嗎?約伯當然堅信他是公義的,不過他敬畏主,他要從主得到肯定的答案。
約伯的屬靈的價值觀:這位全能者上帝,一直的關注我、看著我,因此我要敬畏祂。我在祂的注視之下,我絕對要謹慎行事的。
智慧文學在這裡發射出一種光芒,那就是提醒我們,一個真正敬畏主的人,「敬」就是「敬重」;「畏」是「畏懼」,我們不只是敬重,還有畏懼,敬拜主的人也要有畏懼的心情。約伯在這裡就表達出畏懼的那一面,這個畏懼就是,約伯在他的人生道路之中,能夠如此堅持「我是公義的,我要尋找主來面對面來辯論」的根基了。
有時候我們對另外一個人的苦難,不一定能夠有深切的認識。終究苦難本身也是一個奧秘,太過簡單的去解釋苦難,甚至給別人一些建議,有時候不一定是最智慧的做法。
一切的苦難,一定有終結的!我們相信神有足夠的恩典,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得到屬天的智慧,繼續等候主的時間,在這個過程裡面,我們也能夠自我調整、自我宣洩、自我反省,在這個過程裡面,親自聽到神的話語,約伯在後面馬上就要聽到了!
約伯的確,人際關係在這個苦難環境之中,也完全改變了。
過去的約伯,如此受尊重、受歡迎,現在的約伯卻如此被人欺負、被人藐視。約伯從他的口中說出來,讓我們更加體會,總括來說,約伯在苦難之前,他的神人關係、他的自我關係、他的物我關係,還有他的人際關係都無限美好,但是這一次就全然消失,活在一個極端的痛苦之中。當約伯願意將這些苦境講出來,其實從《約伯記》整卷的角度來看,也是約伯的一個自我傾訴。自我傾訴,當然也能夠有一點宣洩的作用。
最深刻的部分,他是向神傾訴的,他一直尋求以前與我成為密友的這位神,怎麼現在我找不到祢了?我相信這樣的呼求,也是一種發自內心深層的禱告。若是我們也有一些人生苦難,約伯所做的,可能可以成為我們重要的參考,在苦難的過程之中,我們向主表達、向主詢問、等候主的光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