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贖之日(以斯帖記九章17~22節)

亞哈隨魯王十二年是整個以斯帖記的主軸,也是攸關猶大民族存亡的關鍵年。一月時,哈曼從王得著御令要對末底改及他的同胞猶大人進行滅絕盡淨的攻擊,但卻掣籤定出十二月13日才是執行這項命令的吉日。這命令一出,沒想到三個月後,竟然大轉盤,變成哈曼被處死且掛在預備要殺害末底改的木架上。到了年底原本要悲哀哭泣的猶大人,卻成為「脫離仇敵,得享平安」,且「設筵歡樂」的日子,這一年的心情大概就像似坐雲霄飛車般高低起伏不斷。

十二月13日就好像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的逾越節夜晚,原本被欺壓的一群,卻因著神的手而改變。14日則是一個歡慶新生的時刻,神把祂的百姓從瀕臨死亡的邊緣拯救出來。而且末底改特別記錄這事,並發信給一百二十七省的猶大人,提醒他們以後每年十二月14、15兩日都要記念此事,因為這是一個使他們轉變的日子,讓他們「脫離仇敵」、「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吉日。末底改也告訴百姓,當如何慶祝這大喜的日子:要設擺筵席、互相贈送禮物、並賙濟窮人。

在短短的六節中提到四次要「設筵歡樂」,可見這是個極大的喜樂,就如同被判死刑的人,就在行刑的前夕,被告知因國家施行大赦可以免去他的罪。又好像,一個原本因病被醫生宣佈只剩下一個月活命的癌症病人,一個月後居然找不到任何癌細胞。這兩個例子都只能約略體會,人因性命存留而得的喜樂,因為這只是個人得著釋放。而本段經文所記載的卻是整個民族得拯救的經歷,這重價的恩典使得猶大民族至今仍在慶祝這個節日。

末底改要猶大人慶祝這節日的方式與逾越節不同,逾越節是家人感恩的團聚,而此節日則是要與親朋好友們一起歡樂,或許就像我們現代人慶祝聖誕節的方式,有聖誕大餐、互贈禮物,特別的是,末底改指出不要忘記了窮人,因為他們也是神施恩拯救的一群人。

美國有一個機構「Samaritan’s Purse」,從1970年起每年聖誕節都會推動「Operation Christmas Child」的活動,鼓勵大家按著孩子的年齡層、性別,認領一個「Shoe Box」(鞋盒),預備合適他們的禮物放入盒內,然後送到美國境外較貧窮國家,讓那裏的孩童們也能收到聖誕禮物,去年他們收集了約一千萬個鞋盒送到近100個國家。最近台灣也有些基督教機構,效法他們的作法在聖誕節時推出類似的活動,鼓勵個人或企業認領鞋盒,然後送禮物給弱勢家庭的孩子們。另外,台灣更生團契也在1996年開始推出「天使樹」活動,讓獄所內的受刑人寫下希望送給自己孩子的禮物名稱,然後由個人或企業認領,再請願意協助的教會,將禮物親自送到這些孩子們的手中。相信這些活動就如同末底改的提醒,在歡渡佳節時不要忘記貧困人的需要。

猶大人每年歡渡如同生日一樣的重生日,對基督徒而言,我們的重生之日更是值得慶賀的日子,很多基督徒把受洗之日當作自己的第二個生日,因為我們是耶穌基督用祂所流的寶血,極重無比的代價所買贖,因著耶穌我們才能經歷與猶大民族一樣「脫離仇敵」、「轉憂為喜」、「轉悲為樂」的奇妙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