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經文是耶穌受死升天後,彼得第一次公開講道。對彼得而言,真是極大的轉變。大約一個半月前,彼得才因為害怕,當眾拒絕承認與耶穌的關係。但如今他卻成為十二位使徒們的領袖「站起來」(14節),在眾人面前為耶穌作見證。十二使徒們同心挺身而出,讓為首的彼得向眾人解釋被質疑的事──門徒被聖靈充滿,說起他們各人的家鄉話。
為什麼這時的彼得突然變得這麼勇敢?因為他曾在密不通風的屋內,見到從死裏復活的耶穌,突然出現在他眼前(約20章);在提比哩亞海邊,也與向他顯現的耶穌共進早餐(約21章)。這些經歷讓他確信,耶穌已經「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上帝的兒子」(羅1:4),因此他願意不顧性命安危,勇敢為主耶穌作見證。在那個沒有擴音設備的年代,很難想像彼得如何「高聲向眾人說」(14節)解釋聖靈工作的緣由,而且當天聚集的人數一定超過三千人,因「領受他話的人,都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41節)。
彼得提醒所有住在耶路撒冷或來此地過節的猶太人,甚至命令他們「要知道」、「要側耳聽」(14節)他將要說的話。他先勸告大家放下對(耶穌事件)先入為主的質疑或譏誚,來看看剛才發生的事。彼得解釋這些人並不是喝醉了,因為很少人會在早晨九點鐘的時候醉酒(15節)。但為什麼彼得要將使徒們「被聖靈充滿」與「醉酒」做對比呢?也許是因為外顯的行為很類似,例如:不能控制自己的言語、情緒高亢、有時很興奮、有時卻淚流滿面…。但內在的影響力卻迥然不同:醉酒的人是被酒精控制;而被聖靈充滿的人,則是被聖靈掌管。另外的行為差異為:醉酒的人常有破壞環境或傷害自己與他人的行為;而被聖靈充滿的人,卻能「講論神的大作為」(11節)。
彼得引用了先知約珥書2章28~32節的經文提醒眾人,不要對聖靈的作為感到困惑,因為神早已透過先知告訴百姓「在末後的日子,我要將我的靈澆灌凡血肉之軀」(17節),不管「兒女、少年人、老人」(17節),甚至是「僕人和婢女」(18節),即不分性別、年齡、身份皆一視同仁,所有人都能領受像滂沱大雨般,從天而降聖靈的澆灌,如同先知一樣說預言、見異象、做異夢,這三類很相似的表達。
有人認為第一世紀應是「末後的日子」(17節),因為他們正處在被羅馬統治困難的時候,且聖靈也已臨到,所以應是最後的日子了。但事實上世界卻沒有在那時候結束,反倒延續至今(二十一世紀)。有人懷疑先知的預言是不是落空?什麼是「預言」?聖經學者斯托得表示:「『預言』的精義是『神說話』,是神藉著祂的話向人顯明祂自己。」因此,第一世紀主耶穌已親自向人證明,祂是彌賽亞的預言。當聖經正典完成之後,神也繼續透過聖經對信徒說話。
在19與20節彼得繼續引用以詩歌方式寫成的約珥書,句子彼此對仗相呼應。但內容所及,類似摩西當年帶領百姓出埃及,行使各樣神蹟的場景,就像逾越節當天,遵守摩西吩咐而行的家庭,滅命使者就越過那家,使「凡求告主名的都必得救」(21節)。
接著彼得語重心腸用近乎命令的語氣,告訴在場所有仍等候「彌賽亞」的以色列人,「你們要聽我這些話」(22節)。彼得帶著眾人簡要的回溯耶穌在世時所發生的事,他提到三個要點:一、提醒眾人:他們已知道、看見「耶穌就是神以異能、奇事、神蹟向你們證明出來的人」(22節)。二、耶穌已被「不法之人的手把祂釘在十字架上、殺了」(23節),證明耶穌確實已經死了。三、祂在第三天復活了,因神「將死的痛苦解除」、使他「不能被死拘禁」(24節)。就如保羅在羅馬書1章3-4節所說的:「論到祂兒子─我主耶穌基督 . . . 按聖善的靈說,因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主耶穌的復活不僅顯明祂是神的兒子,也證明祂所應許的「永生」、「復活」是可信的。這是今日基督徒們信仰的根基,就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15章14節所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
我們所處的是什麼樣的世代呢?耶穌升天後即開始了「聖靈時代」,這段時間涵蓋耶穌基督第一次在世顯現,直到啟示錄所記祂第二次再臨的日子,故「末後的日子」現在仍正在進行中。
有一首歌「這世代」這樣寫道:
看哪,猶大獅子已得勝,眾聖徒預備朝見祂,少年人看異象,老年人要作異夢,因為神的復興將來到, 聽到錫安的號角響起,萬國萬民都要顫抖,耶和華日子將到,光明將除去黑暗,因為神的復興將來到,我們要看到神的榮耀。這世代,我們用敬拜爭戰,我們用禱告改變世界,這世代,聖靈要更新澆灌我們,這世代,是耶穌時代。
現代的基督徒雖然無法像舊約或新約初期的以色列人,透過看見「聖殿」證明神的同在、堅固他們的信心。但在這聖靈工作的世代,我們可以藉著主耶穌的死與復活,證明神的大能;聖靈也會透過神蹟、奇事讓我們經歷祂是真實的主。聖靈更常以聖經以及禱告中微小的聲音來提醒我們,「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12:2);「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賽3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