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苦難神的僕人(以賽亞書53章1~6節)

當先知在七百多年前寫下這首詩時,他並不知道自己正在描述,未來有一位救世主將降臨世間,而眾人卻以殘暴的方式對待他,這是神透過先知以賽亞對受苦的彌賽亞所留下的預言。先知首先發出呼籲說:「我們所傳的有誰信呢?」這好像路加福音7章32節所說:「好像孩童坐在街市上,彼此呼叫說:『我們向你們吹笛,你們不跳舞;我們向你們舉哀,你們不啼哭。』」——許多人對於神的工作無動於衷,也因此對於神的兒子也視若無睹了。當耶穌基督來到世上時,他是「被藐視、厭棄;受痛苦、常經憂患」。

人悲哀的短視是,先見人的外貌、社經地位、錢財勢力,才決定是否願意聽此人的言談,但耶穌「無佳形美容」,也不是人所期待的君王或是軍事領袖,只是一個再平凡不過,卑微的木匠之子,因此「人不尊重他,甚至掩面不看他」。連十二使徒之一的拿但業,在還未真正認識耶穌前也曾說:「拿撒勒還能出什麼好的嗎?」但透過四福音書,可知這位不被人尊重的耶穌,卻行了許多奇妙的事,他行神蹟、智慧的應答(是否可付稅給羅馬政府?是否可打死正在行淫的婦人?…);但也因為他多次在安息日醫病,他指出許多宗教領袖的假冒為善、律法主義,因此惱怒了當權者。

曾有不信主的人說,如果耶穌真的是神的兒子,只要讓我看見祂行一件神蹟,我就相信真的有神!但其實不然,這乃是人的推拖之詞。因為在約翰福音裏記載,當眾人驚喜耶穌使「拉撒路從死裏復活」時,那群當權者卻因為看見了這個神蹟,就「從那日起商議要殺耶穌」,人的心如果定意與神為敵,即便看見了神蹟,仍是與他無益。

耶穌早已知道這些貴冑的計謀,但祂本就是為「死」來到世上,因此,無懼人的威嚇,正大光明的進入耶路撒冷城。眾人誤以為祂要成為革命領袖,夾道高聲喊叫「和散那!和散那!」,意思是「主啊,求你拯救」,沒有想到天父拯救世人的計劃卻是讓耶穌獨自走向死亡之路。因為「罪的工價乃是死」,惟有全然無罪的,代替「眾人的罪孽被壓傷、過犯受害」,才能夠使世人得著全然的「醫治、平安」,不再需要持續的獻上牲畜的血,因為耶穌已全然「擔當眾人的憂患、痛苦」。就如同希伯來書10章10節所記:「我們憑這旨意,靠耶穌基督,只一次獻上他的身體,就得以成聖。」

2004年發行的電影「受難記」,描繪耶穌在世最後的十二個小時,場景從他在「客西馬尼園」迫切禱告開始,汗如血滴流下,求神把這杯挪去,但神卻是沈默不說話,因為耶和華定意「使我們眾人的罪孽都歸在他身上」。他緊接著被抓、被審、被羞辱、被鞭打得皮肉綻開,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疲累無力拖著十字架的腳步,一步步走向各各他。無情傲慢的兵丁,敲下一聲聲的釘錘聲,戲謔的嘲諷祂,拈鬮分他的衣服,一直到祂說「成了」斷氣後,聖殿的幔子從此裂為兩半,耶穌基督成就了使「兩下合而為一,拆毀了中間隔斷的牆」。

每次看到被凌辱的耶穌時,常常淚流滿面,問自己:「我是誰?怎麼配得這份恩典呢?耶穌竟然為我付上這極重的代價。」因為當我還是罪人的時候,耶穌就為我死,神的愛就在此顯明了。因此,也會再問自己:「我是否珍惜這份禮物?」每年的此刻都是神再給我們一次機會來檢視自己,我真的愛主嗎?如果耶穌此時站在我們面前,問了與彼得一樣的問題:「你愛我比這些更深嗎?」你、我會怎麼回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