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懼敵國的亞哈王(列王紀上二十章1~9節)

列王紀中出現了幾次「亞蘭王便哈達」的名字,其中的「便」是亞蘭文的「兒子」,「哈達」則是閃電神「巴力」的亞蘭版本,意思是「巴力之子」。本章出現的亞蘭王是便哈達二世,與十五章提及猶大王亞撒在位時出現的不是同一位。此時亞蘭便哈達是勢力強大的王,在無數次的戰爭中得勝,他不斷與周圍的小國結盟,此時已聯結了32個國家。便哈達可能想以色列國經過三年乾旱,國勢應該衰弱,所以計劃率領眾首領一起圍攻撒瑪利亞,想讓以色列亞哈王也臣服於他。

但便哈達一開始沒有使用武力,而是以和平的方式,派遣使者向亞哈王第一次提出要求:「將你的金、銀都要歸我,你妻子兒女中最美的也要歸我」。沒想到亞哈王沒有任何異議,沒有動用軍事裝備來反抗,反而馬上遵照辦理,並且回答:「可以依著你的話,我與我所有的都歸你」,而且還稱呼亞蘭王為「我主我王」,似乎已承認亞蘭國為自己的宗主國。

可能亞蘭王便哈達覺得亞哈這麼輕易就歸順,應當可以再進一步的索求,因此隨及再派使者,要求搜查亞哈及其僕人全家,並要亞哈王同意亞蘭國的臣僕們可以任意拿走亞哈王「眼中一切所喜愛的」。如果亞哈答應了這項要求,就等同無條件投降於亞蘭國。因此亞哈似乎在走頭無路的情況下,才願意不再憑己意行事,「召了國中的長老來」和這些國家大臣們商量當如何因應。或許長老們聽完亞哈的敍述後,也與平民領袖討論,因此長老和百姓共同的結論是:「不要聽從他,也不要應允他」。亞哈有了官員及民意為後盾,因此就勇敢地拒絕便哈達第二次無理的要求。

亞哈對待此事件的態度,與面對神及以利亞時是截然不同。面對神時心是剛硬;面對便哈達卻是軟弱。面對以利亞要置他於死地;面對便哈達卻求自己能安身。雖然後來亞哈也願謙卑尋求朝臣的意見,但他卻始終不願向曾親自向他顯現的耶和華求助;他的心如同被蒙上脂油、弄瞎了眼,以致願意稱敵為王,卻不願稱真神為主。這好像愚昧人的寫照,雖看見神蹟,明白誰才是真神,但仍不願意親近祂、敬拜祂,遇到困難時,也不願求告祂。

其實,我們這群宣稱信奉主耶穌的人,若與亞哈相比,有什麼不同呢?當我們處在困境時,是不是一開始也常常想要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想要靠自己的人脈來打通關係?似乎倚靠人強似倚賴神,可能甚至引狼入室都不以為意。因此,要謹記以弗所書五章15、17節所記:「你們要謹慎行事,不要像愚昧人,當像智慧人 . . . 不要作糊塗人,要明白主的旨意如何。」讓我們學習凡事求問主,尋求主的引導,成為真正有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