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律法師前來試探耶穌說:「夫子,我該作甚麼才可以得到永恆的生命?」
耶穌引導他回答出「愛神」、「愛鄰舍」的答案,耶穌並要求他照所知道的去行。律法師緊接著又問「誰是我的鄰舍」,耶穌從撒瑪利亞人對受傷者的憐憫比喻對著律法師進一步談永恆的生命是什麼(30-35節)。
有三個人看見被搶盜傷害的受傷者,祭司是「一看見那個人就從另一邊走開。」他一看見受害者,馬上從路的另一邊過去了;隨後有一個利未人來到那裏,上前看一下也「照樣」不理受害者的需要而去。他們看見苦難卻是一致性的對這個受傷的人表現出視而不見的態度,而這位撒瑪利亞人是完全不一樣;他是「看見他,就動了慈心。」並展開愛人的具體行動。
耶穌在講完這個比喻後,再次向這位想試探他的法律教師提出問題,他要這個人自己來回答自己的問題。哪一個人是落在強盜手中的鄰舍。當這位法律教師回答:「以仁慈待他的那個人。」也就是撒瑪利亞人時,耶穌基督再次告訴這個人:「照樣做吧!」
耶穌為律法師對「鄰舍」一詞作了新的詮釋:鄰舍不再是一個可根據種族地域去界定的觀念,而是一個跨越種族、文化、地域的實體──任何一個需要我幫助的人。
我該做什麼才能夠得到永恆的生命?提出這個問題本身,顯露出一個信仰上的基本問題:人想用做「善事」或積蓄功德來換取永恆的生命。當時的人有這種看法,今天的人也有這種觀念和態度。人在尋求永恆的生命,也希望用某種方式來換取得到。而這種想用「交換」方式的作為,顯然不是聖經的教訓。
故事的重點並不在討論「誰是我的鄰舍」這個問題,也不在「做什麼才能得到永恆的生命」而是在永恆的生命其真實本質的顯露,在耶穌基督裡。
主耶穌來到這個充滿罪惡、不幸的世界,就是要尋長拯救失喪的人,主耶穌為人付清罪債、醫治受傷的靈魂,並且應許將永恆的生命賜給一切相信祂的人。
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不單告訴我們如何實踐愛(誰是我的鄰舍)。他也關心我們的心中是否有愛(我是不是別人的鄰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