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會的主日講台或是成人主日學,常常會提到「愛」;基督徒也都知道,神因著愛,把自己寶貝的獨生愛子「耶穌」賜給我們,而耶穌被嫉妒祂的人釘在十字架上,藉著祂所流出的寶血,成為完全的「贖罪祭」,代替我們這些原本應當為自己的罪而受死的人,神以此向我們顯明祂無條件且完全的愛,相信基督徒都能了解這是無價且寶貴的恩典。因此聖經時常提醒神的兒女要認識神的愛,且要練習「彼此相愛」的功課。耶穌曾在約翰福音13章35節說:「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彼得前書4章也提及,常世界接近終了時,門徒要「謹慎自守,警醒禱告」,而最重要的是「彼此切實相愛」。但是「彼此相愛」容易嗎?相信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容易的功課,因為人與人相處,很難百分百意見完全相同,或者在一起服事也難免會有磨擦,所以如果只憑意志力,要求自己去愛人,其實只能撐一小段時間,最後終究會失去愛心與耐心。
我們如何能「彼此相愛」呢?約翰提醒我們:首先要明白「神就是愛」。神才是愛的源頭,祂的愛如同瀑布般不止息的流出,我們接受神的愛,如同在水源底下放一個器皿,水會不斷的注入器皿,當它滿溢時,水就自然地湧流出來。但相反地,如果因著災害,例如:地震、山崩…,造成水的源頭被塞住,器皿不再有水注入,當然就不可能有多餘的水流出,甚至器皿內會變乾,沒有水貯積在內。所以基督徒若真「認識神」且願意遵行神的旨意,與愛的源頭相接連,就能自然地向人顯出愛的行動。但如果基督徒離開了神,成為「不認識神」的人,當然就沒有愛的能力,甚至成為發怨言、常看到自己缺乏的人。
其次,「彼此相愛」的基礎是什麼呢?這份愛是建立在信任關係上。如果弟兄姐妹間沒有信任,常處於猜疑之中,將無法建立相愛的團契生活,也容易造成教會不和睦、甚至分裂。信任關係一旦遭到破壞,就會產生許多負面表述:當某些事情發生,很容易被對方解讀成惡意行為,關係的裂痕就愈來愈大。因此練習為對方「標明善意」,願意將對方的行動,解釋為善意的表達,相信他的動機是良善的,如此才有機會修補彼此的傷害。
另外,了解彼此「愛的語言」也是一項練習「彼此相愛」的方式。「愛的語言」包括以下五種類型:珍惜的相處、精心的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肯定的言語。不同的人感受愛、給予愛的方式不一樣,所以,黃維仁老師在「親密之旅」課程中曾說:「愛是投其所好,而不是給己所要」。鼓勵人表達愛時,要讓對方體會得到,而不是不顧對方的感受和需要,只一味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硬塞給對方。因此要認識對方「愛的語言」,以合適的方法、行動讓對方感受到愛,才能做到真正的「彼此相愛」。
「不是我們愛神,而是神愛我們,差他的兒子,為我們的罪作了挽回祭」,我們原沒有愛的能力,乃是神先主動愛我們。因此基督徒們要不斷練習「彼此相愛」的功課,稱為練習因為這不是天然人的本性,所以需要被提醒、再學習。每次當覺得自己無法再付出愛時,請記得我們都是蒙恩的罪人,我們需要時常回到天父面前與祂的愛連結;回到耶穌的面前向祂學習愛的行動;回到聖靈的面前求祂的同在與充滿。相信在重新得力後,我們就能再次自然流露「彼此相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