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votional
每日靈修
不從惡人的計謀、不站罪人的道路、不坐褻慢人的座位、
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詩篇 1:1-2
懷恩堂靈修進度按照聖經裡的書卷牧者跟您每天一起靈修,
並以聖樂一同進入心靈中口唱心和地敬拜讚美 神!

《歷代志下》33:21-34:7|約西亞尋求上帝
神與大衛立約「你的後代要坐在王位上」,這個約,神從來沒有違背的,那麼歷史學家就記下來了,這一位任期兩年的國君,被他的手下叛變而被殺的國君,但是他的兒子還是繼續作。
我們看準了主耶穌基督的恩典,那就快跑跟隨啊!有時候難免人會失腳,但是一旦失腳,或者是走岔路了,要趕快回頭,千萬不要享受罪中之樂,因為越多與罪惡為伍,罪惡的後果,還是會存在的,雖然蒙神赦免,但是就在與罪惡為伍所產生的那個錯誤和邪惡的影響,是會對人產生傷害的。用一個國家來看,當然國君這樣走,就會影響到自己,更影響到國家。

《歷代志下》33:1-20|瑪拿西的悔改
因為瑪拿西所行的惡,比耶和華所滅的列國所做的更惡,意思就是他這個拜偶像啦,信仰的崩潰啦,敬拜假神啦,各種外族人的邪惡的儀式啦,他一概照單全收,比列國所做的還要嚴重,真是令人痛心啊!這段經文也特別提到大衛之約在這裡的重要性,因為主曾經對大衛說的:「你的後代若是跟隨我,我就讓你後代永遠坐在王位上嘛!」但是瑪拿西卻不是這樣,因著大衛之約,上帝有守約,只是人違反約定了,所以瑪拿西的下場非常悲慘。

《歷代志下》32:24-33|希西家的考驗
希西家王就因為這個驕傲,神就降下了懲罰、忿怒。當他接收到神的忿怒的時候,終於自卑。自卑的意思就是謙卑,再次求告主,回到主的面前。因著這樣,主耶和華的忿怒並沒有臨到他。
不要以為過去的敬虔,可以留給今天作為屬靈的資產。
希西家曾經軟弱、曾經驕傲,不過上帝的恩典還是足夠的,當人願意回頭,上帝再次給他尊榮。

《歷代志下》32:1-23|危難時刻信靠主
這些敬虔的事情發生之後,亞述王動腦筋了,要來攻擊猶大。這位歷史學家把敬虔的事情發生了之後,接著就記載亞述王的入侵。把這兩件放在一起,肯定有意義的,是嗎?因為他要告訴歷世歷代的信徒,以希西家的遭遇作為例子的話,凡是行合神心意的事情,行合神心意的人,他的人生也會遭遇困難。希西家上面這麼長的記錄,看見他帶來的復興,但是就算有大復興,也會有大挑戰。
雖然有了依靠神的心,但是人的責任絕對不可以免除的,他盡了自己的力量,一方面依靠神、鼓勵百姓,另外一方面就努力的備戰,這兩種平衡啊,在希西家身上,的確成為非常好的例子。

《歷代志下》31:1-21|尋求上帝盡心去行
過節十四天的快樂之後,百姓並不是在高潮中就結束了,而是真實的採取行動,把過去那些不合神心意的偶像啊、柱像啊,全部去掉,然後大家快快樂樂的回家去了。這是復興現象帶給我們看見的,不只是百姓歡樂,而且呢,也要認罪悔改,這個除掉偶像,就是歸回正路的意思了。
復興不是只有共聚一堂、快快樂樂、除去偶像、快樂回家就結束,其實那正是開始,回家了落實信仰。但是在希西家的帶領之下,信仰的維繫是有一套摩西律法定規的,於是他把制度也開始復興了,只有在制度層面上的復興和落實,復興才能夠繼續,這是多麼重要的原則啊!這些制度的恢復,當然包括了所有關於敬拜、獻祭等等的制度復興起來了。
他全力盡心的去做,不管是辦理與聖殿有關的事情,不管是關於遵守律法誡命的事情,那就是制度層面的事情,或者呢,尋求主心意的事情,那就是將來發展的事情,他都盡心盡力去做。這真是留給後代一個非常重要的指引,一方面我們懇求主賜給我們忠心良善、盡心盡義的領袖,第二方面,領袖帶領的時候是全面性的關懷以及復興,而且在這個復興過程之中,不只是看見聖殿的敬拜,也看見律法在制度層面的重要,更是看見尋求神心意的重要性,也就是尋求將來有些什麼重要發展,用現在的語言來講,那就是尋求神對我們這個屬靈團體以後的異象是什麼。

《歷代志下》30:1-27|恢復守逾越節
當快馬傳書來到不同的地方,有的人譏誚,不以為然;有的人呢,卻自卑,自我謙卑,受感動,願意來到耶路撒冷過節。這兩極化的反應啊,就看出人性裡面有兩種力量,這兩種力量,一種是阻擋主的心意的,一種呢,順服主的心意的,於是這兩個力量就表現在兩類人、兩群人的行為之中。
心歸向神的時候,我們的手也會照顧人。不只是心中充滿火熱,很有感動,我們的手就是行為,也應該帶出顧念人的行為,這就是由感動變成行動啊!真正的復興絕對不是只有內心的轉變,一定會帶來外顯的行為。

《歷代志下》29:1-36|合主心意的敬拜
希西家的時事分析,不是從什麼政治學理論、什麼外交學理論來講的,是從信仰的角度出發的,他從他所信的,以及信仰的原則,來檢討國家所遇到的種種困難,這個神學性的檢討、神學性的分析,就讓百姓重新思考,走上正軌。
一個敗壞的國君可以帶來自己的敗壞、國家的敗壞,但是一個尊主為大的國君,也會反映出自己靈命的成熟,更會讓國家走上正軌,百姓因此看見人生的方向,於是走在一個合神心意的路上,就充滿了喜樂,這就是復興現象。

《歷代志下》28:16-27|亞哈斯病急亂投醫
亞哈斯在走投無路的時候呢,就分外遠離主耶和華,分外背叛主耶和華。這種心理喔,有時候真的是深不可測!不只是離棄耶和華,遠離耶和華,他的心中的想法是:「既然我敗於大馬色,不如我把大馬色人的神明迎回來,說不定他也能保護我脫離軍事威脅啊!」這種的思維,實實在在看出亞哈斯心靈中,信仰的錯誤,靈命的喪失啦!怎麼可能?你是信主耶和華的人,沒有跟隨主耶和華也就罷了,現在反而要找敵人的神來拜呢?

《歷代志下》28:1-15|亞哈斯的悖逆
真是好景不常啊!在他前面幾任國王,總是行耶和華眼中為正的事之後,這一位亞哈斯王啊,卻是在信仰的基礎上,根本離棄了主了。
以色列人下手也非常狠的喔,一天殺了他們十二萬人啦!不只這樣,那麼剛剛讀的經文還給我們看見,殺人之外,還把以色列國的人擄掠去了,要帶到撒馬利亞,多少人呢?二十萬人。你想看看,死了十二萬,現在帶走了二十萬,意思就是猶大國所剩不多了。
一個國王亞哈斯自己的心術不正,信仰動搖了之後,真的帶來整個團體受累,而且整個團體受害,死了這麼多人,被擄了這麼多人,很可能猶大國國勢就從此不振了,不過耶和華有憐憫、有慈愛,就在這個存亡危急之中,先知的出面,影響了大局,也扭轉了大局。這二十萬被擄的人,最後回到自己的家園,使得猶大國能夠繼續傳承。

《歷代志下》27:1-9|主前持守正道
一個國王不管是英明也好,不管是悖逆也好,最後都要過去,接續的人就接續他的王位。有時候王位甚至會被打插,然後,可能靠著神的恩典,又再次歸正,不論如何,人生都是有限的,包括國王,於是這些作國王的人,在《歷代志》的歷史學家的筆下,他們的生命或長或短,他們的統治或長或短,最後都要交棒,在這個交棒和接棒的過程之中,來衡量這個交棒者和接棒者的一個重要標準,那就是除了他的建設之外,首先講的都是他的信仰。他是行耶和華眼中為正的嗎?還是行耶和華眼中為惡的呢?一切建設在於這一個信仰的基礎之上。